新一輪科技與產業變革加速演進,人工智能已成為區域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支撐,競逐人工智能產業高地,湖北、武漢產業“家底”如何?作為省市發展排頭兵,光谷又將如何布局發力?
10月24日,2024湖北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大會在中國光谷召開。大會以“AI領航,多元共生”為主題,邀請院士、專家齊聚中國光谷,剖析區域人工智能產業現狀,把脈產業未來發展趨勢。
本次大會由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武漢市科技創新局、武漢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指導,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科技創新和新經濟發展局、湖北省科技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主辦,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武漢超算中心、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湖北科創供應鏈有限公司、湖北省軟件行業協會承辦,光谷現代服務業園、光谷中心城、武漢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大學武漢人工智能研究院支持。
東湖高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錢德平,武漢市科創局二級巡視員王振旭,鄭州大學學術副校長、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工程研究院院士、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楊天若,中科院計算所裝備智能中心主任徐勇軍,武漢光谷中心城建設服務中心主任譚煒,東湖高新區科創局局長、武漢光谷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龔學藝,湖北省發改委高技術處副處長葉騰、創新發展處副處長周子繁,武漢市科創局副處長李海波,湖北省科技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邵青,武漢光谷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鐘興等出席,高校及科研院所有關負責人及學科帶頭人,產業界、金融界、新聞界代表共計600余人參會。
武漢東湖高新區黨工委委員
管委會副主任?
錢德平
人工智能是引領未來發展的戰略性技術,是推動科技跨越發展,產業優化升級,生產力整體躍升的重要戰略資源。高新區作為湖北省武漢市發展高地、創新高地,我們主動融入國家人工智能發展戰略,深入推進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和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不斷強化創新策源、應用示范、生態構建,推動人工智能產業快速發展。2023年,光谷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達到350億元,占武漢市產業規模的70%,集聚全市68%的人工智能企業,初步形成從芯片到算力,從大模型到應用的人工智能全產業鏈鏈條。下一步,光谷將人工智能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引擎,在技術策源、產業集聚、融合應約等方面發揮引領作用,逐步培育全鏈自主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打造人工智能集聚發展高地。
武漢市科技創新局二級巡視員
?王振旭
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發展,將人工智能作為全省“965”產業體系中6個新興產業之一,大力推行相關主體開展重大攻關、成果轉化、場景建設和算力運營,努力將人工智能打造成武漢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新動力。先后發布了全球首個全模塊大模型“紫東太初”2.0等一系列創新成果。建成全球首家全工序數字孿生工廠路特斯全球智能工廠,揭牌湖北首個AI新媒體實驗室,投用湖北省首家數字孿生智慧醫院,人工智能相關領域國家和省級創新平臺已超80家,人工智能相關企業超過1000家,產業產值保持30%以上的年增長率。今天我們齊聚一堂,共同探討人工智能前沿技術和產業發展的趨勢,衷心希望各位嘉賓能夠充分利用這一平臺,為武漢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人工智能已在不同學科、行業間架起橋梁、開辟出諸多創新機遇。大會主旨報告期間,人工智能領域專家學者、企業領袖等圍繞前沿話題,以產業發展為導向,以技術創新為驅動力展開思想碰撞。
楊天若院士作《張量人工智能賦能人機物融合》主旨報告。楊院士在報告中,以人機物的發展趨勢、面臨的挑戰、關鍵技術以及實際應用案例為框架,深入淺出地講解了在當前社會中張量人工智能對智慧城市發展的積極推動作用,并以智慧交通為例,展示了人機物智能基于張量人工智能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范圍與作用的冰山一角,也展現出人工智能未來發展的廣闊前景。
徐勇軍主任作《智能算力驅動下的科技及產業變革》前沿報告,他從算力驅動下的智能革命、智能驅動下的科學范式、科技驅動下的產業革命三個層面進行了講解。報告指出,在算力驅動下的新一輪經濟周期,不管是在認知(通用人工智能)、還是科學(智能化科研)、產業領域(智能裝備業),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影響產業發展。我們應緊密把握AI“自主演進、虛實融合、爆炸式發展”的特點,關注“新型生產工具、新型科研范式、新型社會關系”的3大顛覆,展望人工智能蓬勃發展。
大會同時還邀請了深圳一清創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明、北京大學武漢人工智能研究院成果轉化特聘專家阮樂成、山東極視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兼總裁陳碩、華為中國區昇騰生態運營總經理蘇同巖、云從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解決方案中心負責人李維濤進行主題分享,共同探討人工智能行業發展的新趨勢、新路徑。
現場,在錢德平主任、譚煒主任、龔學藝局長、鐘興副總經理共同見證下,光谷人工智能產業園正式揭牌。
光谷科創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郭秀娟以《與光谷 共赴智能未來》為題,從品牌、項目、區域、服務四個價值維度,進行園區推介。
光谷人工智能產業園是由光谷金控、光谷科服共建,位于光谷中心城核心腹地,總建筑面積10.18萬平米,包括智能研發創新中心、展示體驗區、總部辦公區、公共服務區、企業孵化區、產業集聚區。
園區配置5A甲級寫字樓、超12個智慧園區應用場景;通過打造科創服務、投資、載體三大服務體系,構建技術、金融、人才、場景四大服務平臺,有效降低人工智能企業運營成本,推動人工智能產業集群加速形成。 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未來產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其壯大離不開強有力的創新生態與配套政策支撐。大會現場,一攬子利好政策面向區域企業集中釋放。 湖北科投旗下武漢光谷產業投資有限公司,與中信銀行武漢分行、湖北銀行科創金融服務中心、華夏銀行武漢分行、上海浦發銀行武漢分行等四家銀行機構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正式建立投貸聯動合作機制。據介紹,該模式與傳統信貸的授信邏輯不同,從“基本看企業的過去”轉向“主要看企業未來”,關注企業未來經營的成長性,后續有望通過綜合判斷企業商業模式、細分賽道、此前融資規模等來確定授信。該機制落地后,將大幅提升科創企業融資效率。
會上,湖北科創供應鏈有限公司產品總監陳思媛宣布“湖北科技創新供應鏈平臺人工智能專區”正式上線。湖北科技創新供應鏈平臺人工智能專區匯集了全省算力、數據、大模型等創新資源,針對“算力資源不足、數據難以獲取、大模型構建復雜、應用場景有限”等問題與挑戰,可為科創企業提供高效便捷全面的供需匹配服務。
基于平臺人工智能專區的對接轉化能力,武漢理工數字傳播數字工程有限公司與武漢中科通達高新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已分別與武漢超算中心、武智院達成算力和大模型方面的對接,提升了項目團隊的研發效率,實現算力、數據、大模型、場景等創新要素的高效整合和快速匹配。
現場,多個產業報告重磅首發。湖北省軟件行業協會秘書長李智勇發布湖北省區域內首個基于嚴格的標準體系及詳實的企業人工智能業務數據編制的《2024湖北省人工智能企業生態圖譜》。
湖北軟協2019年起成立人工智能專委會;2023年,發布湖北省人工智能領域首個團體標準《人工智能企業評估標準與評估規范》;2024年開啟“湖北省人工智能企業評估”,圍繞近百家人工智能企業的“業務營收、人員配置、研發投入、創新能力、管理能力”進行多維度嚴謹評估,形成人工智能產業《報告》及《圖譜》。
隨著評估企業的不斷增加,圖譜也定期逐步完善更新,以幫助政府、產業及從業者更為精準地掌握區域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動態,對于企業能力提升、產業生態體系構建、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和產業化發展起到更為深遠的作用。 光谷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趙榮凱對外發布《2023武漢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報告》。報告指出,武漢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實現跨越發展。2023年,武漢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達512億元,五年復合增長率43.7%,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5000億元,基本形成從芯片到算力、從大模型到應用的人工智能全產業鏈條,擁有人工智能企業超過1000家,構建了以上市企業、第二總部企業、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為代表的創新型企業集群。
報告還介紹,目前武漢已經構筑“一核兩極多區”的人工智能產業空間布局,即打造以東湖高新區為核心動力源,武漢經開區、武漢臨空港區為垂直應用發展極,洪山區、武昌區、江漢區、硚口區、江岸區、江夏區等多區支撐的人工智能全域發展新格局。
隨著數字經濟時代全面開啟,算力正以一種新的生產力形式,為各行各業數字化轉型注入新動能,新型算力基礎設施作為算力的主要載體作用愈發突顯。 現場,湖北科投旗下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武漢超算中心,與華工科技、北京并行科技、武漢智博創享、北京數碼大方、武漢灣流科技、用友網絡科技湖北分公司、敏博科技、武漢雷特科技、凡耕(湖北)互聯科技等九家公司簽署合作協議。
“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的優質算力資源與技術支撐,是我們選擇在武漢扎根深耕的重要因素之一。”合作簽約方、北京并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集團行業總監/國產算力事業部總經理李津宇介紹,該司是國內領先的超算云和智算云算力服務商,目前已在武漢成立辦事處,未來將從算力資源銷售,輔助運營和平臺開發三個方面推動在漢業務深化。
2021年5月,光谷布局的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投入運行;次年,緊鄰的武漢超算中心上線,形成算力“雙子星”,“智算+超算”的多元算力矩陣,助力區域內人工智能企業全場景智算服務。目前,雙中心已為區域內300余家中小企業、高校、科研院所提供公共算力服務,聯合中科院自動化所、武漢大學等科研單位,打造出了業界首個三模態大模型紫東太初、全球首個智能遙感框架“武漢.LuoJia”等重要成果,加速AI大模型應用落地。通過舉辦技術沙龍、研習班、開發者星火集訓營等,賦能培訓超過5000名數字應用人才。
大會期間,還舉辦了“未來產業 領航新紀元:科技創新項目路演對接會”“智賦產教 共創未來:AI創新大賽頒獎典禮暨科技成果轉化創新分享會”“湖北AI產業創新發展實踐研討會”等系列分論壇。